藏医药文化圖片

藏医学源远流长,它与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希腊-罗马-阿拉伯医学)并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

考古研究证明,4000多年前藏族先民已经在进行用于医学目的的穿颅手术。这种穿颅术也广泛见于西欧、俄罗斯、波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偶尔也发见于南美洲秘鲁等地的古代文化遗址。说明包括医学在内,藏文化很早时就和亚、欧、非大陆的各史前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藏族先民早期医疗实践中最辉煌的要数它的药学。藏地在上古神话中即被称为是“不死之药”的产地,晚-些的文献中被称之为“曼畯”(“药物之域”)。自古以来,藏地都持续不断地向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输出许多重要的药物,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

藏医学的发展共经历了六个时期:萌芽 奠基 发展 争鸣 繁荣 振兴

發展歷史圖片
萌芽
3800年前到公元6世纪
藏医药实践经验的原始积累阶段
奠基
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
《月王药诊》编译问世,字妥·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
发展
公元9世纪到14世纪中叶
《四部医典》修订评注,医学著作层出不穷
争鸣
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中叶
南派善用清热解毒草药,北派善用温热药物和外治疗法
繁荣
公元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
曼唐绘制完成,丹增彭措著《晶珠本草》
振兴
公元20世纪中叶以来
藏医药在教育、科研、制药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了解更多藏医学发展历史

藏医学三大理论:五源、三因、寒热学说

五源学说、三因学说和寒热学说形成了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了解详细理论知识

藏药学理论:六味、八性、十七效

藏药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药物的生长、味、性、效与五源有密切关系;二是认为味、性、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藏医的临床用药主要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来进行辨证处方。

>>了解详细理论知识

《四部医典系列曼唐》选介

曼唐,也称藏医学唐卡,是将藏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内容以绘图形式加以表现的一种卷轴画作。目前存世的曼唐数最有限,堪称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难得的稀世珍宝。曼唐的珍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历史悠久,藏民族用曼唐形式传承藏医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四部医典系列曼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二、内容丰富,《四部医典系列曼唐》完整地反映了《四部医典》中关于藏医学的起源、理论、实践、医生修养品德等所有内容,这在其他医学挂图中尚无先例;三、民族特色曼唐的内容以藏族民俗特点表现,包括人物、建筑、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绘制技术等,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

>>了解详细理论知识
藏医药文化图片
藏医药文化图片

得天独厚的藏药材资源

举世无双、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自喀喇昆仑山,东抵横断山脉,幅员辽阔,地势高亢。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这片高原上,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理地貌成因,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极为丰富的药材资源,有不少地域主产品种和特有品种,且具有生理、生态方面的特异性。

>>了解详细理论知识

神奇独特的炮制工艺

藏药十分讲究药物的炮制,根据临床治疗配置需求,对药物进行各种加工炮制,其目的是为了去除杂质和非药物的部分,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强、缓和或改变药物的药性,便于提取有效成分,充分发挥药材的药效。在藏药的生产过程中,炮制工艺占有重要的地位。藏药药材有没有经过传统而独特的炮制工艺技术进行加工,是衡量藏药产品是否正宗、合格规范的重要标准。

>>了解详细理论知识
藏医药文化图片
證書背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如拉)

證書背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赛太)